贺建奎前妻要在美国制造“基因编辑婴儿”:币圈加持下的闹剧
来源|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
11月3日,《自然》报道了一位名叫Cathy Tie的创业者,宣布创办一家通过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来“治愈遗传疾病”的公司曼哈顿基因组:
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,乃至绝大部分华人,这位自称是“生物技术芭比”(biotech barbie)的Cathy Tie,有个更著名的身份:第一个贸然制造基因编辑婴儿的人,贺建奎的前妻:

两人于2025年4月高调宣布结婚,当时,贺建奎还将自己开的新公司命名为Cathy Medicine。但不到3个月,2025年7月,Cathy Tie宣布两人离婚。
不过,Cathy Tie的争议其实并不限于和贺建奎的关系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她和贺建奎之所以会结婚,恰恰是由于Cathy Tie本人的争议观点、行为。
01 彼得·蒂尔学徒
Cathy Tie出生在中国,4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,后进入多伦多大学,并在多伦多西奈山医院(与美国纽约的西奈山医学中心无关)的一个遗传实验室里学习。
大一时,她和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合作,撰写商业计划书,参加创业比赛,获得10万美元资助。也因此,她大学读了不到一年就选择在2014年休学,到旧金山继续创业。
但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5年,那一年,Cathy Tie成了彼得·蒂尔的学徒。
2010年,美国亿万富翁,硅谷顶级大佬,彼得·蒂尔(Peter Thiel)创立了名为蒂尔奖学金(Thiel Fellowship)。这个奖学金做什么?看它最初的名字就知道了:20 under 20,即给“20位20岁以下的才俊”一笔钱,鼓励他们创业,2015年时报名年龄上限改为22岁。
由于年龄要求,该项目其实是鼓励大学生辍学创业,并非“奖学”,入选者被称为Thiel Fellow,蒂尔学徒。2015年,18岁的Cathy Tie入选Thiel Fellow,进入创业快车道。
02 身份加持后的连续创业
拿到Thiel Follow的10万美元资助后,Cathy Tie初期的创业项目中规中矩:一家名为Ranomics的公司,专注于分析那些作用不明或不显著的遗传变异——其实就是她此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延续。
只是,这家公司目前的情况比那些作用不明的遗传变异更为不明,网上搜Ranomics,出来的是一家做蛋白质工程的CRO,和Cathy Tie当初创业的方向完全看不出关系。
可Thiel Fellow带来的最大好处绝非10万美元,而是极高的知名度以及强大的人脉关系网。
2018年,Cathy Tie入选福布斯医疗领域“30岁以下30人”榜单。同年,她成了早期风投Cervin Ventures的合伙人——如今该风投网站上的合伙人名单里已没有Cathy Tie。
2019年,她又创立了Locke Bio,做远程医疗,这个现在还能搜出来,她仍是CEO。
03 从主流到非主流
但试过这些颇为传统的方向后,Cathy Tie创业热情转向了更有争议的领域。这或许也符合她的真实想法,她曾宣称主流基因组学是骗局,创业可以摆脱学术界和生物伦理束缚。
2023年,她和生物骇客、艺术家Josie Zayner创立了名为洛杉矶工程的公司,该公司在2025年2月公开,目的是通过对动物胚胎进行编辑,创造包括带荧光的兔子等新潮宠物。
在Cathy Tie与贺健奎的联姻前,Josie Zayner绝对是更奇葩的存在,她曾当众给自己注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。大概是现在政治正确风气太盛,非把神经病说成是艺术家。
洛杉矶工程的其它创意包括制造独角兽。
而谁在资助洛杉矶工程呢?支持辍学者的1517基金,管理者刚好过去管过Thiel Fellowship。
04 谁在支持贺建奎与Cathy Tie?
从编辑动物胚胎制造新潮宠物,到与贺建奎的联姻,如今Cathy Tie宣称要搞人类胚胎基因编辑,并不令人意外。
甚至可以大胆推测,这从来就是Cathy Tie一直想做的事。
回看Cathy Tie与贺建奎的婚姻,两人在那段时间极力炒作。受众是谁?当然是社交媒体上的看客,但这看客里恐怕有一个特殊人群:Cathy Tie“帮助”贺建奎出国时曾在网上激将,称加密货币圈的人“在关键时刻太怂,不敢挺身而出”。
真相是,你目前很难在传统生物医学、医药领域里找到支持对人类胚胎做基因编辑的人。当然,你可以和Cathy Tie一样认为这是学术圈、生物伦理僵化。不过,或许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:他们知道现实的技术限制,换言之,在专业领域,专业人士不是迂腐,而是不蠢,知道什么是可为,什么是难为,什么是不可为。
而反传统,又长期具有投机性质的币圈,就成了基因编辑婴儿更有可能的支持力量。不仅是缺乏相关技术了解,处世哲学上,币圈的部分人也会倾向于相信Cathy Tie等人的“当下是时候制造基因编辑婴儿了”。
这方面,蒂尔、马斯克等硅谷大佬也可能持宽容甚至支持态度。毕竟,马斯克正忙着建造婴儿兵团,对自己是否曾用基因筛选来选择高智力,持模棱两可态度;而据称给马斯克提供胚胎基因智力筛选的公司,创始人恰好是另一位Thiel Fellowship获得者,蒂尔本人也投资了提供基因筛选服务的公司。
选一个智力更好的超级胚胎,到改造出一个更强的胚胎,心理上存在鸿沟吗?
大概没有。
05 曼哈顿基因组可行吗?
回到Cathy Tie创立的胚胎基因编辑公司,她将其定名为曼哈顿基因组(Manhattan Genomics),除了公司在纽约曼哈顿外,更重要的是蹭二战时期制造了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。
Cathy Tie称曼哈顿基因组是针对遗传疾病做基因编辑,这比贺建奎当年的预防HIV感染要少一点点伦理争议。可实际上,这位贺建奎前妻想做的事,没比她前夫高明到哪里去。
当下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胚胎编辑仍有多重技术、伦理困境。
技术上,基因编辑脱靶——在错误的位置进行编辑,或是编辑出了错误的内容,这些风险仍然存在。而对胚胎编辑,一旦出错,影响的小则一个器官,大则全身。这种严峻的安全性隐患并未解决。
贺建奎当时的基因编辑婴儿就显示了技术的不成熟,令HIV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的基因型很明确:CCR5基因上一个32个碱基的缺失。这是非常确定的编辑目标,可他实际编辑出来的,一个是杂合子,即未完全完成编辑,另一个编辑出了另一种突变。技术角度,完全失败。
Cathy Tie想做同样的事,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,这不是创业角度问题,这是科学现实问题。
而且,当下引入基因编辑载体的方式对胚胎来说仍然有显著的伤害性,导致做一次编辑需要用多个胚胎。Cathy Tie的公司显然是针对做试管婴儿的父母,取卵、体外受精到胚胎,对当事人来说漫长且复杂,每一个胚胎都很宝贵,让Cathy Tie嚯嚯以完成自己的基因编辑婴儿梦,合适吗?
最后,严重的遗传疾病可以通过对精子卵子的供体做基因组测序,以及对胚胎做测序来确定,做试管时完全可以选择植入没有严重遗传病的胚胎,基因编辑的必要性在哪里?
Cathy Tie所谓的“治愈遗传病”,更多是噱头,一场伦理边缘的商业秀。
06 令人不安的时间线
Cathy Tie的可靠程度,参考25年5月就与贺建奎的婚姻,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现就可见一斑。
当时,对于她是否和贺建奎办理了婚姻的法律手续,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宣传两人结婚的Cathy Tie却不做回答。而当记者指出她在24年7月和另一人在加州举办过婚礼时,Cathy Tie只得承认确实和别人搞过婚礼,但几个月前已经分手,可她再度拒绝回到这上一段“婚姻”在法律上处于什么状态。
再来回顾一个令人不安的时间线:
2025年2月,Cathy Tie基因编辑宠物的公司,洛杉矶工程公开。
2025年起,贺建奎的X账户转变风格,发布一系列风格从奇怪到诡异不等的言论,3月一条配了自己照片的“先驱与先知都要经历苦难”可视作转变起点。
4月15日,贺建奎的X再度配上自拍并发问:“今天你给多少个胚胎做了基因编辑?”同一天,他宣布自己的新公司将叫Cathy Medicine。
4月18日,两人宣布结婚。该月,外媒问贺建奎,X账户风格变化是怎么回事,贺回答是Cathy Tie的“功劳”。
5月,Cathy Tie与贺建奎大闹社交媒体,控诉她与丈夫团聚的计划受到阻挠,期间Cathy Tie指责加密货币的人太怂。此后,她宣称获得超过200万美元的捐款。
7月24日,Cathy Tie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与贺建奎结束婚姻关系,并从美国西海岸搬至纽约。
8月4日,曼哈顿基因组成立,宣称要对还在单个细胞时期的胚胎进行基因编辑,以更经济高效的手段治愈遗传疾病。
10月30日,曼哈顿基因组宣布了研究团队,引发关注。
这像是一个要带来疾病治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,还是更像一个闹剧?
07 一扇沉重的大门
Cathy Tie在曼哈顿基因组的共同创始人,来自George Church实验室,之前是誓言要复活猛犸象等灭绝动物的Colossal Biosciences的生物部门主管Eriona Hysolli。
2021年创立的Colossal Biosciences,截至2025年1月已募集投资超过4亿美元。至于复活的猛犸象,还是看冰河世纪动画片去吧。
2025年4月,Colossal Biosciences宣称复活了恐狼(Dire wolf)。
实际上,这些只不过是加入了几个据称是恐狼基因的转基因灰狼。Colossal Biosciences所谓的复活猛犸象,也是打算在亚洲象身上加入几个猛犸象基因。
这与其说是复活恐狼、猛犸象,倒不如说是类似Cathy Tie的制造荧光兔子。
也难怪能一拍即合,联合创业。
攻克遗传病,显然不能指望这类团队。不过,币圈的钱很多本来就是吹出来的,被骗一点,亦无妨。
只是,编辑人类胚胎,永久改变人类基因库,是一扇沉重的大门,门后面,是天堂或是深渊,无人知晓。但我不觉得这扇门适合他们来碰触。
主编精选,篇篇重磅,请点击订阅“邮件订阅”
|